首页 | 高级工艺美术师推荐 | 紫砂工作室 | 论文阅读 | 陶刻 | 紫砂文化 | 雕塑小品 | 制壶 | 人物访谈 | 紫砂名家 | 泥绘 | 茶文化 | 视频
新作推荐 | 大师传人 | 诚信企业(五星) | 行业动态 | 工艺师 | 精品展示 | 企业信息发布 | 会员单位 | 其他工艺 | 产品防伪查询 | 联系方式
锟斤拷锟?
紫砂壶壶型大解说-石瓢来源由来和欣赏

 

   紫砂壶壶型大解说-石瓢来源由来和欣赏

    宜兴紫砂茶具,造型多变无穷,品种数以万计,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,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、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,且从古到今,长盛不衰。

   “石瓢”最早称为“石铫”,“铫”在《辞海》中释为“吊子,一种有柄,有流的小烹器”。“铫”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,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《试院煎茶》诗:“且学公家作名钦,砖炉石铫行相随”。苏东坡把金属“铫”改为石“铫”,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,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、铁器皿味道好,于是他就地取材,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“流”(壶嘴),又有“梁”(壶提)的砂陶之“铫”用来煮茶,这“铫”也即后人所称的“东坡提梁”壶,这可谓最早的紫砂“石铫”壶。

   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,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,已有了很大的变化,更趋向文人化、艺术化。“曼生石铫”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,重心下垂,使用稳当,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,出水畅顺,壶身呈“金字塔”式,观赏端庄。“曼生石铫”与“子沾石铫”相比,虽同为彭年所制,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,后者则刚烈而古拙,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。

    那么,紫砂“石铫”何时称“石瓢”呢?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,顾引用古文“弱水三千,仅饮一瓢”,“石铫”应称“石瓢”,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。

    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作石瓢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他已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,他的“石瓢”身、盖、把、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,多一点则显臃肿,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,且工艺精到、技法老辣,成为一代“石瓢”之楷模。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所制石瓢壶又是一种特色,他所创作的“容天壶”一改“曼生石铫”壶无颈之习俗,在夸张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,壶盖增高成半球状,平添拙朴童趣,成为当代“石瓢”又一杰作。还有如汪寅仙徐汉棠等大师的石瓢壶,各具特色,自成一家。


    

    如今,大凡以“石瓢”命名的紫砂壶,都是古今紫砂壶艺家的经典之作。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的“曼生石瓢”,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“子冶石瓢”,与朱坚合作虚盖的“石梅石瓢”,顾景舟与吴湖帆、江寒汀合作的“景舟石瓢”等。各家的“石瓢”尽管面貌稍有差别,但其身梯形、底置三足、其盖桥钮却是构成“石瓢”的基本要素,也是当今壶艺家给砂壶命名“石瓢”的主要依据。

  那么,当年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制作的这种紫砂壶,是否就以“石瓢”命名的呢?

  在有关“曼生壶”的史料中尚未发现有“石瓢”的记载,倒是在一把既符合“三要素”又在壶腹镌有铭文的紫砂壶上发现了曼生为此壶的命名。该铭文7行14字:“不肥而坚,是此永年。曼生作瓢壶铭。”这就是说,这种壶最初的称谓是“瓢壶”而非“石瓢壶”。

  陈曼生缘何以“瓢”冠此壶之名呢?笔者认为:在各式“曼生壶”中多有以葫芦为原形的壶,如:葫芦壶、匏瓜等。陈曼生可能就是依据葫芦瓢的原形设计壶形而将此壶命为“瓢壶”的。当然,为使用方便实用,成型的瓢壶与原形相比,在形态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,如为方便提盖子,便于清理茶渣,壶盖为压盖,壶口为阔口;为使用摆置稳当,壶身上小下大更加夸张,使重心下垂。不知这样的推想是否有点道理。

  “瓢壶”何时改称“石瓢壶”?有文章说,“这应该从顾景舟时期说起,顾引用古文‘弱水三千,仅饮一瓢’改称‘石瓢’,从此沿袭均称石瓢壶”;又说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制作的瓢壶铭文:“煮白石,泛绿云,一瓢细酌邀桐君’和‘梅花一瓢,东阁招邀”,也是顾老为之更名的直接依据。根据文章作者提供的资料,笔者却看不出顾景舟先生引用古文“弱水三千,仅饮一瓢”是改称“石瓢”的缘由。

  “弱水三千,仅饮一瓢”,语出《红楼梦》第九十一回,“……宝玉呆了半晌,忽然大笑道:‘任凭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。’黛玉道:‘瓢之漂水奈何?’宝玉道:‘非瓢漂水,水自流,瓢自漂耳’……”从此,此语成为爱河情海中的一句套话。就凭这样一句古语,笔者实在找不出与“石瓢”,特别是“石”之间有什么关系。

  不过笔者从曼生石铫壶上的一则铭文却得到了一点启示。

  石铫壶铭文曰:“铫之制,抟之工,自我作,非周穜(周,字仁熟,宋泰州人,元初苏东坡举其为郑州教授)”,铭文的意思是说,石铫壶的制作是用紫砂泥制作而成,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紫砂壶,而不是“周”那时候制作的那种石铫。“周”那时是什么样的“石铫”呢?未见遗物,不得而知。但“周”曾赠苏东坡家藏石铫壶,这是什么样的一种“石铫”呢?我们从苏东坡的《坡公谢周仁熟惠石铫》诗中可以得到一点相关的信息。石铫诗说:周惠赠给苏东坡的这柄石铫壶的材质既不是铜也不是铁,而是颜色较深的,导热性差的石材,因为茶汤已经煮沸,而“龙头拒火柄犹寒”。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,“铫以薄为贵,所以速其沸也。石铫必不能薄而砂铫尚焉”(清.震均《茶说》)。紫砂泥经高温烧结,其坚硬如石,将紫砂铫命其名为“石铫壶”当在情理之中。以此类推,将紫砂“瓢壶”改称为“石瓢壶”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尽管“铫”与“瓢”的历史情况不一样。

  在曼生之后的同治、光绪年间,还出现过一种名为“石瓢”的紫砂壶。上壶出自制壶艺人王东石之手。

  王东石造壶得古法,刻工精细。他所制作的“石瓢”壶,状如瓢虫,中腹纵径将壶身一分为二,恰似虫翅,钮漏双孔,肖状虫目,紫铜色泽与虫色相似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壶身有海派大画家任伯年的铭文书法真迹:“石瓢。光绪己卯仲冬之吉,横云铭,伯年书,香畦刻,东石制,益受先生清玩。”横云为海派画家胡远,曾请东石在家中制壶。胡与任伯年关系甚密,经常往来,两人皆爱紫砂壶。东石制壶,请任伯年题写铭文是很自然的事。由此可知,胡远为此壶命“石瓢”之名,由任伯年书写。由于是任伯年的真迹,此“石瓢”就显得更加珍贵,其知名度也就更高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盖印:顾景舟

把印:壶叟

底印:景舟制壶

下大上小呈三角形的石瓢形,周身皆以圆弧线条构成,嘴、把、的处处衔接自然流畅,线条利落明确,起承转合交待清楚。下以三圆足支起全身,使壶显得挺括有神,沉静而深意隽永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石瓢壶 高8厘米 宽17.5厘米 现代 顾景舟

此壶胎用纯净的紫泥制作,光洁圆湛,紫红典雅喜人。此壶作于1948年,一式共制 五把,赠与吴湖帆、江寒汀等沪上画家。此壶属其中之一,壶上刻有吴湖帆手书:“细嚼梅花雪乳香,寒汀兄为余画茶壶倩自题。”另一面陶刻画梅花鸟雀,署: “湖帆道兄正画,寒汀。”书、画均由顾景舟亲手镌刻,双刀技法,笔意秀美,画姿传神。底钤“顾景舟”方印,盖内有“景舟”长方印。此作品迄今已五十余年, 当时年青好学,热衷于结交艺友,切磋砂壶技艺,而得益非浅;认知紫砂陶艺风范:古朴典雅、秀巧工精为上,雄健而严谨的形制,流畅规整的线条,端庄秀美的权 衡比例,蕴含精、气、神、韵之美的茗壶。故倍受世人珍视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高式熊书

盖印:寅仙

把下印:寅仙

底印:汪寅仙制

底刻款:山头上人刻.志源

一九九二年四海壶具博物馆落成,海上画会诸名家齐聚共贺,汪寅仙制此为记。

壶身素面铭刻众画家名,由高式熊书,山头上人姚志源

关闭窗口
艺师查询
您的姓名:
艺师级别:
新作推荐
·郑裕阳 《静观罗汉》
·罗燕妮《洋桶》
·吕伟《汉方》
·王潇笠《和合二仙》
·佘燕敏《六六大顺》(全手工)
·范泽君《汉方》(全手工)
·徐小平《水木清华》(全手工)
·华建《方钟》
·李寒勇《禅钟》
·王耕兰《竹钮》
其他工艺
·什么决定紫砂壶价格
·宜兴紫砂壶花货艺术的演变
·摹古在宜兴紫砂壶上的价值
·紫砂壶的审美哲学:骨与肉
·紫砂壶竹节形的发展与演变
·紫砂壶现代工艺的新形器
·纯正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
·紫砂壶泥料造假的几种表现方(形)式
·宜兴紫砂壶的泥质与泥色特点简述
·紫砂壶的五大独特之处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中国紫砂专业人才杂志 | 项目合作 | 联合会领导 | 理事单位 | 广告投放 | 免责声明 | 收藏本站 | 设为首页

版权所有:紫砂专业人才库、紫砂工艺美术师网  All Rights reserved  

    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西三旗建材城西路28号

    工信部备案(冀ICP备20013953号-1)